close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工系及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

 關心體育新聞的人或許注意到,近幾屆的奧運會,除了藥物使用的問題仍不時出現外,似乎不再聽到性別鑑定的爭議。事實的確如此,奧運會從全面檢查選手的外性器官(1968年之前),到檢查性染色體(1968-1992)、性別決定基因(1992-1996),再到廢除全面檢查(自1996年起),可以說反映了性別決定這個議題的進展,也凸顯了人類性別決定的複雜性。

 就在幾年前,筆者在生殖生理學課程講授性別決定這一節時,還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由於性染色體的不同,而決定了內生殖器官(睪丸或卵巢)的發育;再由內生殖器官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雄性素)不同,進一步造成性別的表現型差異;後者包括內外附屬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大腦的性別分化等。然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性別決定基因、以及性別基因型與表現型不一致的個案遭到發現,大幅改變了科學家對於性別決定的簡單分類,使得性別這個議題,變得更形複雜。

 目前存在四種主要的性別分類方法,分別以性染色體、性腺、外性器官,以及性別認同為分類依據;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分類法能定於一尊,多的是彼此扞格不入的個案。以性染色體為例,一般接受的定律:「帶XX的是女性,XY的是男性」,就有例外,好比存在帶XX的男性以及帶XY的女性。這一點顯示性別決定不能單看性染色體,還得看染色體上頭攜帶的性別決定基因。第一個性別決定基因sry於一九九○年發現,位於Y染色體上頭,是決定睪丸發育的重要因子。如果sry跑到X上頭,就可能造成帶XX的男性;如果Y上頭的sry有所缺失,也就出現了帶XY的女性。

 由性別決定基因sry的存在與否,造成了「中性」的原始性腺發育成睪丸或是卵巢;然後再由睪丸及卵巢分泌的性腺激素,造成男女外性器官的發育;這似乎是性別決定的完美解釋,只不過大自然經常要比我們想像中複雜。目前已知,sry並非唯一的性別決定基因,其餘至少還有六個基因,參與了睪丸或卵巢的發育,以及配子的形成。這些基因不只位於性染色體(Y或X)上,有的還出現在體染色體,所以不是只有性染色體參與了性別的決定。

 這些性別決定基因,可大別為促進或抑制男性,以及促進或抑制女性的基因。其中的四種基因發生缺失,或是另外兩種基因多了一個備份,都會造成帶XY染色體的男性,表現出女性的內外性器官。這些基因的產物蛋白,都屬於影響其他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而非直接作用的因子;因此,就算在周邊內外性器官的分化上,我們目前的了解仍屬有限。

 然而,性別決定的議題中,最複雜的還是由大腦所決定的性別認同。「腦是性器官」的說法,已為多數人接受,甚至還有人說腦是最重要的性器官。性別認同指的是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定,通常與前述生物性的性別分類相符,但例外也所在多有:好比生為男(女)兒身,卻認為自己是女(男)性。益增複雜的是,某人的性別認同還不見得與其扮演的性別角色相符,或是與其性傾向一致。

 性別認同究竟是「先天帶來」還是「後天養成」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少過。近幾十年來,由於動物實驗的結果,使得性腺激素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過份的重視;無論從附屬性器官的發育,到腦部的性別分化,都歸諸於激素的影響。譬如說,女性胚胎如果接受了大量的雄性素刺激,從大腦到外性器官就會「男性化」;反之,男性胚胎如果接受不到雄性素的刺激,就會朝「女性化」發展。這種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部份個案,但卻無法解釋一切。

 目前研究的新方向,是性別決定基因在腦部的表現。過去的觀念是性別決定基因只在性腺表現,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基因也會在大腦特定部位表現,而可能直接影響腦部的性別分化。最近有篇動物實驗報告,發現sry在腦中的表現,不是位於控制生殖功能的下視丘,而是位於協調運動的中腦黑質。此一發現與男女運動能力的差別是否相關,還不確定,但黑質神經元的損傷,是帕金森氏症的成因,這一點與帕金森氏症好發於男性的事實,是另一有趣的相關。

 從性腺激素到性別決定基因,似乎都是先天「生物決定論」的觀點;這一點無足為奇,兩性本是生物的產物,我們不能也不應否認。問題是先天的性別差異,或能解釋一些兩性在性向及能力上的差異,但卻不能作為兩性差別待遇的根據。只要曉得性別決定的複雜,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異,也就更能以平常心看待萬花筒式的人類性別。


{本文原載於央副 2006.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fe 的頭像
    cufe

    銅筋鐵肋的秘密基地

    cu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