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是看到了書摘簡介的那兩句話: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和我上個星期生活裡的事件做了些連結, 讓我興起了想一探這本書籍究竟的好奇.
內容是說一個喪母的男孩,
母親還在世的時候,在與病魔纏鬥的時候,
男孩每天都會遵循自己對日常生活定下的許多規矩,
試圖讓這些規矩和儀式行為留住母親一點一滴流逝的生命.
然而老天爺沒有因此而感動,命運還是依著原有的方向前進.
後來父親再娶.
對自己生活的不滿,還有埋怨著再婚的父親是否遺忘了去世的母親,也捨棄了自己,
他投入書的世界,卻意外進入了一個充滿故事的幻想國度.
那是在一個夜裡,首先他看到了駝背人的身影在他的房裡踱步,
之後在一次與繼母衝突後的一個上午,
他彷彿聽見了已逝母親的聲音,接著他被一口樹木上的黑洞個吞噬,
而來到了一個幻想的故事世界.
第一個迎接他的是守林人,守林人告訴他這是個充滿恐懼和危險的世界,
回去的唯一辦法是去尋找國王,國王手上的那本"失物之書"將指引回家的路.
這時半狼半人的"路波"嗅到了男孩的氣味,謂他身上甜美多汁的肉垂涎著,
一陣攻擊中守林人爲了保護男孩而犧牲.
逃命的男孩獨自一人行走在危機四伏的森林中,
他先是遇見七矮人,還有奴役著七矮人的肥胖白雪公主,
然後被一個女獵人擒住,女獵人喜歡把抓來的小孩跟動物交換身體,
用外科手術製造出一個個人頭獸身的怪物供她打獵,
女獵人說,用小孩製造出的合體獸比較能夠存活,因為小孩總是懷抱希望的念頭,
讓接上新身體的生物對活著還是懷抱著勇氣.
於是男孩告訴女獵人,他心目中最美的合體獸是半人馬,卻一語道破女獵人心中對自己的完美形象.
女獵人教導男孩如何把人與獸變成人獸合體,然後要男孩幫他這個忙.
於是男孩趁機讓女獵人尚未合體之際也讓他無法稱心如意
之後遇見了一位名叫羅蘭的男子.騎著一匹馬在林間逡循.
羅蘭告訴男孩,可以帶男孩去國王那裡,可是要男孩幫他一個忙,先去一個地方找他的朋友,拉斐薾.
一路上羅蘭告訴男孩一些關於這個王國流傳的故事,
那些好像曾經是童話的故事,原來是那樣的血腥與殘暴.
"故事是因為人才活著的,因為人的傳誦,故事才有了生命."男孩記得母親這樣說.
他們幫助了一個村莊免於不明怪獸的殲滅後,
還得小心路波和其他野獸怪物的伺機而動.
駝背人一直在暗中引誘著男孩,他對男孩說著關於羅蘭和拉斐爾不尋常的關係,
並且誘惑著男孩只要說出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名字,就允許他回到原來的世界.
男孩有些動搖了,和羅蘭之間多了些生份.
之後他們來到了一個爬滿藤蔓的古堡.
城門上掛著一顆顆騎士的頭顱,不過沒有拉斐薾的,
於是羅蘭決定上前找尋拉斐爾的下落,雖然他心中知道,拉斐爾已死.
就像男孩也知道母親已死.旦他還是循著母親的聲音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這裡.
羅蘭告訴男孩,他對拉斐爾的感情不足外人道,不過那只對拉斐爾一個人.
之後他要男孩守著白馬,如果他清晨沒有從城堡出來,
就表示他遇上的危難,而他的白馬會帶領他迎向國王的地方.
曙光乍現,羅蘭沒有回來,男孩決定入堡找尋羅蘭.
古堡裡的千年女巫嗜飲著前來的騎士的血肉,
換化成男孩母親的臉引誘男孩的親吻以化解她身上的摩咒.
男孩識破了這個假象,也誘殺了女巫.
他的勇氣讓他變的不一樣.
也讓他一路上魔獸退讓,平安抵達城堡.
當然,駝背人暗中除去了阻擾男孩的傢伙,
因為男孩是他的囊中物.
來到城堡的男孩被滿頭蒼白的年邁國王尊為上賓,
原來這個城堡的真正主宰是駝背人,
當國王還是個男孩的時候,駝背人利用男孩的忌妒,
引誘男孩用自己非同父母生的妹妹作交換,
他吞噬了小女孩的心臟,讓男孩成為了國王.
如今年邁的國王只想一死,因為只有死亡才能讓他從這無盡的痛苦中解脫.
所謂的失物之書,原來就是國王在現實世界的回憶與記憶,
那個對其他人毫無意義,卻是國王最珍貴的篇章.
男孩找尋到那個只剩一縷幽靈的女孩,
他拒絕了駝背人的遊說,揭穿了國王和駝背人的虛假.
正當駝背人要對男孩不利時,尾隨的路波趁機殺害駝背人.
不過可怕的路波是來自國王恐懼的產物,
國王死了,駝背人死了,路波也無法獨活.
男孩回到了林間,遇上了守林人,原來守林人沒有死.
守林人告訴男孩會去的方向,告訴男孩,這裡是每個人最終的故鄉.
他還會再回到這裡.
==================================================================
這本書引人入勝的,是文中那些冒險的情節,
當然裡頭血腥的童話故事也爲內容的精采增添不少,
不過我覺得這不是作者最想表達的手法,
也就是說作者的概念不是要強調一部以童話故事貫串的科幻小說,
只是以這個為引子,參雜著小孩世界該有的天真裡,以及有善有惡的世界.
有些概念是很感動人的,譬如說故事因為人的存在才有了生命,或是小孩總是擁有對生命懷抱希望的信念,
還有天真是如何無價的寶藏,然而現代的腳步提前剝奪了擁有純真的時光.
作者最後說成人讀者對故事最大的感觸是"失落"的部分,小孩的眼光則著重在故事的部分.
純真是在什麼時候失去的,好像沒有一個明確的切割,
然而是什麼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那份天真?
恐怕是發現自己總是不經意去回憶童年記憶的味道的那天起,
我們才驚覺我們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小孩.
小時後渴望長大,長大了,卻處處找尋曾經想急急擺脫的那個孱弱的身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